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的文化条件。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事关建设的进程与成色。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坚持学以致用,自觉贯彻落实。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以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中蕴含着中华文明自强不息、团结互助、协调合作的基因密码,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从深厚的农耕文化中系统挖掘深邃的思想智慧与精神追求,实现传统农耕文化与和美乡村建设融合创新,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
以各地乡村发展实际相适应为关键。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鉴于不同地域乡村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差异性的实际情况,因此建设宜业宜居和美乡村需要从当地乡村文化习俗特色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乡村文化发展方案,立足实际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尊重当地习俗推动移风易俗,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
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为重点。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乡村文化深深刻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骨子里,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以文聚力、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赋能作用,以文化强基固本的功能不断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以文化浸润无声的功能,培育好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况,谋定“文化+”发展思路,用乡村文化繁荣助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多措并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保护传承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深挖乡村文化资源,赓续乡村历史文脉,从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客体、方式上做文章下功夫。
明确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首先,夯实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力量,发挥着领导核心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凝心铸魂,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根据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深挖乡村文化资源,主动担当作为,全力以赴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其次,强化农民乡村文化建设主人翁意识。广大农民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主力军,肩负乡村文化振兴的重大使命,千方百计引导农民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中来。同时,鼓励广大农民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传统乡土文化资源,切实提升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并感受乡村文化魅力所在,让广大农民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贡献最大力量。再者,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亟须培养一支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乡村人才队伍,以补齐乡村文化人才短板。乡村人才队伍的培育需要营造浓厚爱才引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善于运用乡音乡愁为纽带打好感情牌,引雁归巢,鼓励广大青年大学生怀揣梦想投身乡村建设一线建功立业;乡村人才队伍的培育离不开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健全完善乡村文化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增加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比重,畅通乡村人才发展晋升渠道,确保让人才在乡村建设中留得住、扎下根、干得好。
巩固乡村文化发展的客体。首先,加大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农耕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至关重要,需要在“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上做深做足,落实对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责任和对其保护管理资金投入,多举措多层次多方位让农耕文化遗产继续“活”下去,使农耕文化遗产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动能。其次,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须深挖农耕文化资源,发挥其蕴含的科学价值,延续中华文化血脉,涵养文化力量;善于借助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可,不断提高乡村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依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对于乡村独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鼓励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拓展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供给。再者,因地制宜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承载乡村文化赋能作用的重要依托,通过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营造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力量。同时,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需要结合当地农民文化需求及文化资源“对症下药”,保证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接地气,以达到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鉴赏需求,提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
创新乡村文化发展的方式。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离不开乡村“文化牌”助力,只有打好“文化牌”,才能让有形的乡村文化资源留得住,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实现乡村文化资源最大效能,需要在发展方式上做文章。首先,发挥“文化+科技”双轮驱动作用。善于把乡村文化资源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借助数字技术将乡村文化遗产、民间传统习俗及传统工艺等优秀的文化资源数字化,不断推动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得到更全面、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群众通过网络平台就能身临其境般领略各地乡村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其次,凭借“文化+创意”增强创新动力。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发展要避免同质化,就需要在科学借鉴其他乡村文化发展优点基础上,将时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基于对乡村传统文化遗产完整保护上,把文化创意巧妙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凸显当地乡村文化底蕴,形成乡村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在乡村振兴中提升文化吸引力和经济实效性。再者,实现“文化+教育”双重价值目标。乡村要振兴,教育必振兴,文化与教育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不可少的环节,亟须把文化和教育摆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的优先位置,实现以文化滋养教育,以教育激发文化活力。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大乡村文化教育力度,面向学生对现有传统优秀乡村文化进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优秀乡村文化认同,坚定青少年学生对乡村文化自信,进而增加学生返乡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振兴意愿。注重挖掘和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制定相应的激励与奖励机制,推动传统手艺更好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焕发乡村文化的生命力。
【作者:王春,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万象城在线,万象城(中国)基地研究员,本文为天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TJKSQN23-005)阶段性成果】
来源:2024年4月1日 天津日报 第9版
链接: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4-04/01/content_143094_5739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