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天津市首个专门研究自由经济区的研究所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自由经济区研究所自2014年诞生以来,便如同一艘扬帆远航的科研巨轮,承载着智慧与梦想,穿越时空浪潮,绘制出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画卷。
前期积淀:紧随国家战略,从国内到国际的个人坚守
自由经济区研究所的成立离不开一个人将近40年的探索坚守,那就是所长孟广文教授。他说,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深圳、珠海、汕头与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如春风般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随着这些经济特区的成功,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84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立更是标志着北方开放的新篇章。正是在这股历史洪流中,孟广文紧随国家战略,将目光投向了自由港与自贸区的研究领域。1992年,他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开展《天津自由港建设与天津滨海地区协调发展研究》,其成果被评审组长中科院吴传钧院士等人评价为国内领先,为后续自由经济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当时自由经济区并不是一个通识概念,相关称呼五花八门,甚至超过80个,如何高度综合80多类国内外自由且特殊的产业园区?这样一个方向是否行得通、走得远?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这反而激发起他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激情,下决定要将80多类园区纳入一盘棋,分门别类与系统整合的同时深耕“解剖麻雀”之功。1993年,他受国家教委公派赴德国访学,这段经历为他提供了研究海外各类园区的宝贵机会,他在德国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期间,也更加系统地探索了自由经济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逐渐成长为世界和中国自由经济区研究的佼佼者。梦想生根发芽:深厚的家国情怀,从个人到团队的探索谈起自由经济区研究所的成立初衷,孟广文教授陷入了回忆:“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刚刚成立,我们国家也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国内疑虑、国外误读、国际不利因素等多方挑战交织,作为一个有着十多年留学经历,对国内、国际环境都相对熟悉的老学者,意识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 结合多年的积淀和思考,觉得通过自由经济区这个国内、国外通有的平台,挖掘、组织和讲好“中国故事”可能会成为一个突破点。此外,把中国园区发展的经验应用于建设海外园区,也能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增长极”。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但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大事,如何总结中国经验和讲解中国故事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全新探索。2014年,研究所应运而生。
十年来,研究所依托万象城在线,万象城(中国)地理学院深厚的学术底蕴,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自由经济区研究的领军者。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研究所的学者们,就像是一群勇敢的探险家,他们不仅在书海中遨游,更在实地调研中寻找真理。他们深入剖析自由贸易港区的运作模式,总结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不仅如此,他们还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许多海外园区的成功案例,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园区的协同治理模式和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宝贵借鉴。
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学术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也是思想的火花。自由经济区研究所的学者们,频繁亮相于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与全球同行共同探讨自由经济区的未来。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主流刊物上发表,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认可。作为联合国贸发组织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咨询专家,研究所的核心成员还参与了《2019世界投资报告-经济特区专题》和《利用新一代产业园区促进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报告的评审工作,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连接政府与企业的纽带。在社会服务方面,自由经济区研究所更是展现了其强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仅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决策咨询服务,还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无论是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创新发展,还是“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园区的建设,都留下了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此外,他们还通过媒体平台,积极传播自由经济区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提高了公众对自由贸易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他们的努力,为自由经济区的繁荣发展搭建起了一座座坚实桥梁。
培养新时代的领航者。人才是人类文脉相承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才培养方面,自由经济区研究所同样不遗余力。他们依托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平台,已培养出近百名优秀的青年学者。这些未来的领航者们,在研究所的悉心指导下,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精神,将成为推动我国自由经济区研究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
来源:2024年7年24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