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9点到达隔离点,吃过晚饭,做完核酸,洗了8天以来第一个热水澡后,我的津南抗疫之旅算是画上了句号。今天是进入隔离点的第一天,终于有时间可以静下心,回忆回忆了……”
忐忑,没有人不忐忑
1月18日晚6点,院党委通知当晚有赴津南执行抗击疫情的任务,问我是否可以,我当时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时候出发?去多久?刘殿芬书记回答说,今晚就走,暂定8点钟出发,多久未定。思考片刻,我扔下手中的锅铲,便开始收拾行囊。晚饭后,怕家中二老担心,与他们视频,我并没有告诉他们我的任务,心想能瞒多久就多久吧,直到昨晚,腊月24,家里过小年,我终于瞒不住,告诉了他们实情,很遗憾,今年还是不能回家过年了,愧疚不已。
当晚8:10左右,接到学校党委组织部通知后,我拉起行李往外走,爱人坚持要送我,我强装镇定地说,等我凯旋之时,你再出门相迎,现在就不要搞得像生离死别一样啦。
在小区门口打车,司机师傅看我拉着行李箱,很谨慎地问我是否居住在此,并坚持要看我的健康码,确定绿色后才让我上了车,我看着“绿码”心想,小宝贝儿,哥肯定保不住你了,马上就要失去你了。
上车之后,我一句话也没有说,直奔天津大礼堂。在路上,实话说,思想还是有些波动的,多多少少有些忐忑,但是看到窗外的万家灯火,不自觉心中涌出一句我平日里肯定说不出的话:万千灯火总要有人守护,为什么不是我呢?
到达目的地后,司机师傅问我说,这么晚还要开会啊,这里怎么这么多人?“都是去津南支援的。”师傅只回了一句,辛苦了,但这还是让我有些莫名的感动。
9点左右,我们在大礼堂门前集合完毕,随后,学校给我们每个人配发了两床被子、一个毯子、一个褥子等生活用品,也就是在这,我顿时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我们可能没有后方了。
出发前,天津市教委主任荆洪阳,也是我们学校的老书记,来看望我们,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太多的话语,但还是让大家心头一暖。稍作调整后,我们登上了去往津南的第57号大巴。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因为我们是师大人
上车之后的5分钟内,大家还是比较喧嚣的,但随后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我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不断用手擦拭眼前那块被雾化的玻璃,想看看我们身处何方。
到达津南后,路上一个人也没有,感觉像是进了无人区,前方开路的警车不停地闪烁着警灯,这也提示着我们这里的危险。晚上11点40分,我们到达了天华实验中学,将行李放在一楼大厅后,便迅速到达三楼接受关于防护服脱穿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完已经临近12点30,我们被安排在一间教室,顾不得在四周查看,拉开桌椅,铺上被褥,大家各自休息,因为我们知道,接下来有硬仗要打了。
19号早晨6点30左右,我们起床用餐,之后乘坐大巴到达将要执行任务的宝业馨苑小区,其实,到这里之前,我们对此行的目的地、所要执行的任务以及这个小区的风险等级都一无所知,也是通过进入小区后悬挂的红色条幅,才知道这里整个小区都是封控区,当时,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这和我们一般所知不同,比如像南开区竹华里小区,只有一栋楼是封控区,而我们所在的地方,整个小区危险系数都很高。
领完防护服之后,大家前往所负责的两栋楼,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值守楼门,防止居民外出;二是给居民运送米面粮油菜等生活物资;三是帮居民收取生活垃圾,协助解决入户核检等突发情况。我们的工作看似简单,难度不大,但这些动作,当你穿着防护服,带着隔离面罩,负重前行时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没有电梯,上下两趟6层楼后,防护服里边的内衣基本就湿了一多半,面罩上也全都是雾气,只能在朦胧中,摸着楼梯下楼,下楼后,天气寒冷,特别是中间还下了一场大雪,结果就是一道菜——冰火两重天,内外透心凉。
此前感觉像疫情通报、感染数字、人员轨迹等内容都是新闻中的故事,但当自己真正进入一线后,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就变成了活生生、很具体的人,这对心灵的震撼非同寻常。
小区里频繁出入的120急救车、不间断巡逻的警车,看到这些,更让人不敢懈怠。每天的疫情通报成为了我们工作队最关心的消息。其实,只有真正参与这场防疫阻击战,你才能真实感受到,中国抗疫能够取得成功,真的非常不易。
胜利离不开一线医护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他们在封控区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挨家挨户做核酸,用我们领队云希栓老师的话说,谁在家还不是个宝啊!
同样离不开的是百姓居民的配合。我们负责的小区一共有2300多户居民,他们每家每户从8号开始都待在家中,积极配合防疫,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困难太多了,没有大家的付出,这项防疫工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情比金坚的友谊之花分外美丽
除了在抗疫一线的特殊历练之外,此次津南之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那就是结识了我们工作队的各位兄弟。
天津师大工作组一共10人,既有年过半百的领队,也有像我这个年纪的中青年教师,还有二十六七岁的小伙子。身份上,既有中共党员,也有民主党派,还有两位是群众,虽然大家情况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津师大人。
我们的领队是时刻保护大家的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云希栓,这位务实的老大哥特别会讲故事,不经意间就能鼓舞大家的士气。撤离之时还坚持“疫情不退我不退”的王华忠老师是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他在工作之余还坚持做科研,电脑上总是呈现不同花样、不同颜色的蛋白质竖状图,让我这个文科生羡慕不已。图书馆教师王汝江是个技术达人,特别善于从技术层面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能非常好的和居民进行沟通,也是我搭档最久的工作伙伴。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田强老师负责为工作队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这个网络达人总是操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为团队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忙前跑后,不知辛苦。
刘强老师是音乐与影视学院的青年才俊,平时打领结、穿礼服、吹长号的他,抗疫期间也和我们一样,睡教室、打地铺,胡子拉碴,我们总开玩笑说这是下凡人间了。来自心理学部的贾绪计老师是一位洞察人心的高手,我们最初还想让他发挥心理学特长,帮忙随时疏导队员的负面情绪,结果没想到整个工作队气氛和谐,大家都异常健康,这让贾老师没了“用武之地”。管理学院辅导员,周到细致的王家平是我们的开心果,他值守归来后的睡眠质量,让我们每个人羡慕的“咬牙切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金明昊是我们团队的“黄金”记录员,他通过一支锦绣之笔,将我们的工作内容传递出去,多篇推文选登师大官微头条。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杨浩是我们队伍的小鲜肉,他工作只有半年,今年刚26岁,虽然略显青涩,但很有担当,未来可期。
我们10兄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大家互相关心,嘘寒问暖,有轮班的时候,后面的人总是提前到岗。因为这次工作,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军人之间的友情那么深厚,是啊,都是“过命”的交情,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出的友谊之花是非常与众不同,格外美丽动人的。
写到最后,感谢我们的家人朋友、领导同事,是你们的关怀与慰问让我们在抗疫一线倍感温暖,给予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大家可能比较担心我们的健康,需要告诉大家的是,目前身体各部位运转一切正常,当然,核酸检测是家常便饭了,在津南期间做了4次,在隔离期间还要再做4次,鼻拭子加咽拭子,感觉脑壳都快被捅穿啦。
说到这,也该结束了,我们很好,请大家放心,只待春暖花开时,我们再聚师大园!
2022年1月27日
天津师大津南抗疫突击队成员姜启舟
记于宝坻区隔离点
编辑:张立新